咨询电话
15321802651

法国留学中介机构

全国校区
国内校区:
北京校区 上海校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10号鹏龙大厦11层

电话:153-2180-2651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70号光大会展中心C座4楼

电话:153-2180-2651

这些早年留法的艺术家们,最后都成了一代大师

2018-09-12




毕加索曾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首先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于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从1919-1949这三十年间,当时中国政府曾分多批,以“勤工俭学”的名义资助中国艺术家到当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


赵无极画作 (图片源:凤凰艺术)


当年留法艺术家分为两种,一是在法国留学后长期居住在巴黎或海外的,这一类艺术家有常玉、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等;


另一类是在法国留学或游学后归国,在国内创办各大院校并长期任教或生活的,这一类艺术家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他们以自己留法所学,传道授业,自身也潜心于艺术上的中西融合。


刘海粟作品 (图片源:凤凰艺术)

同一时期却风格迥异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徐悲鸿如愿以偿的得到北洋政府的资助成为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艺术家。


不久之后,常玉与林风眠也以“勤工俭学”的名义来到巴黎求学,他们很快与最早到来徐悲鸿混熟,尤其是林风眠,他同样考取了巴黎美院,与徐悲鸿可谓是同门师兄弟。


常玉作品 (图片源:他方的他方)


而常玉则没有进过专门的艺术院校学习,据说是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小提琴一边画画。“勤工俭学”这几个字都跟他不搭。常玉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有做丝绸生意的长兄,家里巨大财力的支持,让他得以随性所致,随兴所至的绘画,不讲究书法,画理。


在艺术派别林立的巴黎,艺术家各领风骚,却也成就了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艺术风格。


常玉一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生前默默无闻、英年早逝,而今,他成为西方和中国画坛公认的绘画大家。


与常玉的相比,出身贫寒的徐悲鸿则显得囊中羞涩。


徐悲鸿画作(图片源:360doc)


当时北洋政府时局动荡,政府的资助也断断续续。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徐悲鸿仍然一心钻研西方艺术


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徐悲鸿在巴黎各种抽象画派盛行的时候,依然“固执”的选择了学习西方的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并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到作品中,更在其回国之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对这一套教学方法进行了普及,通俗点说,就是现在的素描画。


徐悲鸿画作(图片源:CCTV中央网)


他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影响到现在都丝毫未减


跟徐悲鸿一样最终都选择了回国的林风眠,绘画风格却有巨大差异。林风眠深受当时西方轰轰烈烈的艺术思潮影响,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流派都成了他日后作品中的重要成分并跟中国写意精神结合。


林风眠画作(图片源:大粤网)


其作品突出了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线条往往果断、疾速、遒劲,显示出一种独立的个性。回国后,林风眠担任杭州艺专的校长,桃李满天下。大师培养了下一代的大师,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等都是他的学生,也都来法国留学过。


吴冠中画作(图片源:中国艺术家学会)


一代大师们,各有追求


徐悲鸿与林风眠虽然都主张引入西方艺术来改造中国艺术,但两者的艺术追求却不尽相同,他们也曾多次为学生运动而误会,但是彼此之间仍然保持君子之谊。


徐悲鸿的写实绘画风格迎合了当时发展的需要,更适合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徐悲鸿个人也非常注重“名声”。


徐悲鸿画作(图片源:巴壁虎)


据其秘书说徐悲鸿在四十年代,经常看报纸,如果这星期报纸上没有出现他徐悲鸿的名字,他会一个星期郁郁寡欢,哪怕是骂他几句也行,他就是要保持“出镜率”保持关注度。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徐悲鸿的画作价值远比林风眠高的多,也更为出名,几乎家喻户晓。


而正因此,徐悲鸿也陷入了褒贬不一的舆论中心。


杭州艺专雕塑专业(图片源:央美艺术资讯网)


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在教学上一度打破中西绘画的分细,主张中西融会贯通。为中国的绘画艺术风格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从该校毕业的学子,成为大师的不在少数。


他认为,艺术家并不是大部分人的奴隶,他强调艺术家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他也认为,艺术本身也是相对独立的。


然而,他却反对把“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对立起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将他的艺术风格推到“小众艺术”,难免曲高和寡


林风眠画作(图片源:中华网)


而常玉,后来家道中落,分到最后一笔财产之后回到法国,挥霍一空后,他开始尝试养活自己,日子穷困潦倒。然而,他随性而至的个性注定他顽强坚持自己艺术主张,别人要求画像,他要求对方不能提意见,画完走人。


他最后在默默无闻,穷困潦倒中度过下半生。留在法国坚持绘画的常玉也终成为巴黎画派的一员。


常玉画作(图片源:凤凰网)


现在一些学者在研究这些艺术大家时会有争议,不过,笔者想说的是,在不同的时代,发展出的任何艺术风格都是必然的,艺术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



中国人的艺术向来低调内敛,关于毕加索所说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笔者认为,也许是法国有中国艺术市场和艺术家们最欠缺的是开放的艺术发展氛围,来到巴黎这样一个艺术高度发达的城市,艺术家们有一万种创作可能。这也造就了巴黎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


所以,学艺术的人,也许都该来巴黎看一看吧。


0个点赞

免费评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