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学习艺术,究竟学到了什么?

法国的公立美院跟国内的不太相同,以培养独立艺术家为主。院系的设置也不像国内那样巨细,一般分为纯艺术,设计,交互三个专业。笔者所在的纯艺术专业并没有限定创作材料,在这里,学生可以利用一切材料创作。
在法国学习的这段时间,笔者发觉法国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跟国内艺术家差别很大。在这里为大家细说一下:
1“眼高”才能“手高”。
在学校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给我们推荐要看的书,和网站。希望大家可以在正式开始学习前,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通常推荐的书目和网站都是老师比较喜欢的,水平比较高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看书和网站还有展览来了解,在这个专业领域最尖端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才能创作属于自己的好作品。
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
法国遍地的艺术馆,老师也会推荐或者带着学生去观看,有时候还能与艺术家合作共同展览。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这都是特别难得的机会,在学校上课甚至都很难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家。
笔者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中,老师们通常会问“你喜欢什么艺术家?哪个作品?”,可见,他们对学生眼界的高度很重视,眼界不高,必定创作不出高水平的作品。
2一味追求“技法”,终究成不了大师。
对于在国内经历过高考,和大学四年学习的笔者来说,技法一直是笔者引以为傲的能力。包括国内很多的学生最重视的就是“技法”。
冷军作品
在国内看毕业展的时候,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炫技,不论是纯艺术专业,还是设计类专业。还记得笔者在国内美院上学的时候,学校聘请了以为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老师教我们影像媒体。
课堂上,老师在用软件的时候,很多都不会,当时觉得留学过的人专业不过如此,当老师连软件都不会用,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幼稚,好笑。
在法国学习的这段时间,听到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这个作品想表达什么?”,老师会针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想做这个作品?有什么深意吗?作品为什么是这个颜色?表达了什么?法国老师真正在乎的是思想。
草间弥生装置
技法不重要,思想和表达才是征服所有人的关键。
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要放弃自己技法的束缚,去尝试做更多的,表达思想的作品。学油画的不仅仅可以画油画,还可以摄影,做装置。也许技法还不纯熟,但是思想足以征服观众,那就是好的作品。
当时笔者班上有一个阿尔及利亚同学,应该是上过动画类的培训班。一个人做的动画短片可以比的上国内随便一个小动画团队的专业水平,动作流畅,材质细腻丰富,故事表达清楚。然而,在期中考试的时候,被老师说“你这是什么?我看不懂,这不是艺术。”
法国老师们对理解的艺术,是超越技法之上的。
3注重过程
在申请法国美院的时候都要提交作品集,好的作品集都需要详细的记录作品成型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想法到最后实现出来的成品,详细记录,包括其中做了哪些尝试和手稿,法国的老师很重视创作过程。
宫崎骏手稿
一个作品的成型都是循序渐进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的思考同样是最终作品的一部分。
跟老师讲解作品的时候,老师都会问到创作灵感和过程,再结合最终作品来进行点评,可见法国老师们对创作过程的在意程度。
4创作需要灵感 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
在国内美院读书的时候,所谓创作,基本就是找几个图片,就开始画了,不会对图片进行研究,也不会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画就是提笔就画。一幅画是否有思想,是现在区别艺术家和画匠的根据。
一个没有理论支撑,没有方向性的画匠是走不远的,永远停留在画面上,画就成了装饰,空有其表。
这种“画画”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是被否定的,老师们都认为创作是带有明确意图的,直白点说,就是深思熟虑。要做的是研究性的艺术家,就像一开始说的,法国的美术学院以培养独立艺术家为主。
创作的过程可以是冲动的,但是思维一定要清晰,每一步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是用理性来分析感性,最后做到最理性的感性表达。
对于这种理性的表达,西方人有一套有趣的方法,那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直白一点说,思维导图就是从一个点出发,一步步分成各个分支,然后从每个分支里再提取灵感,这样就有更多的灵感来源,大大拓宽了大脑的潜能。
5艺术就是艺术,与金钱无关
其实很多人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对艺术的喜爱,而是想着找好工作。法国美院的老师通常看着并不像国内老师那样会赚钱,开培训班,辅导学生,自己开公司,让学生过去当苦力等等,法国的老师们似乎很单纯,他们创作艺术仅仅是因为喜欢,金钱是他们创作到一定阶段的“附属品”而不是目的。


0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