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故事 | 思乡的忧郁从胃开始蔓延,直到那酸涩将心房淹没……

注:此篇文章为投稿精选文。
从接到赴法国留学的录取通知书起,就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满脑子都憧憬着法国的美食,香酥的可颂、松软的马卡龙、醇香的咖啡……
更别提从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法式大餐了,瓷白的盘子中盛着色泽诱人的牛排,海鲜拼盘和各式沙拉放在一起甚是好看。
然而,初相逢的喜悦散去,思乡的忧郁从胃开始蔓延,直到那酸涩将心房淹没。
揭开那粉饰的繁华,留学的辛酸从日渐迟钝的味蕾开始……
法国的各式面包和糕点的确令人感到惊艳,可是,对于重口味的我,还是只能把咸口的东西当作主食,所以中餐和晚餐就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走在图卢兹的街头,已经到了饭点,四下里张望,还是有很多餐馆没有开门,尤其是在午餐时间。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首先西方人中午一般都是以三明治等快餐裹腹,其次是因为法国人慵懒,做生意的似乎根本不在乎赚钱,只要自己过得舒适就成。
就算到了晚餐的饭点,餐馆陆续挂出了餐牌、摆出了桌椅,可是基本上驻足一瞧,都是令人扫兴的事情。
除了每日特供菜单价格较为亲民,单点的菜肴一个人随便吃一顿,折合成人民币,至少也是一百五十元以上。然而这个价格所能购买到的食物,通常都是差强人意,不仅摆盘令人没有食欲,味道也是乏善可陈。
尝试几次之后,就觉得丝毫没了兴趣。摸一摸并不丰满的钱袋,连抬眼看餐牌的积极性都没有了。
从此,我开始了一个人在家里研制菜品的漫长之路。
相信许多在外留学的人都曾有和我一样的体验,每天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
而在亲自下厨的时候,一定还会有一个有趣的经历。往往事先在脑海里构想出来的菜肴都是美味可口的,但是等到出锅试吃,又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舌尖”。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真的仿佛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对于我而言,基本上每一次脑海中浮现的样板就是家乡庐州太太的菜肴了。
因为她的家常,因为她的美味。
我总觉得自己吃了那么多年佳肴,凭着记忆中的食材、佐料和口感,依样画葫芦也能够重现出美味的。然而一番精心的鼓捣之后,我得到的却是失败的实验品。
看上去我放了一样的食材和调料,可是炒出来的味道却差之千里;明明是一样的煎煮,可就是往往欠缺火候……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曾经在庐州太太吃过的那些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家常菜”其实真的不可小觑。
精挑的食材,用心的烹调,无处不彰显出“家”的味道,是任何别的餐馆无法复制的。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胡乱填满的胃重新变得空虚,它不满的呻吟仿佛在我的心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思念从这裂缝中疯狂地倾泻进来。
留学数年间,“家的味道”在我的胃里仿佛布满的藤蔓一样伸长了手臂,一遍遍撩拨着我寂寞的游子心。
思乡,从想念家乡的每一道菜肴开始。
而中国胃的这份惆怅,兴许只能依靠美食才能平息和慰藉。
0个点赞